

申請哈佛大學有多難想必大家都是略有了解,今天托普仕Alice老師通過為大家展現詳細的哈佛招生錄取過程來說明申請哈佛大學有多難,一起來看下詳細解析吧~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哈佛開始采用備審文件系統(tǒng)(docket system)處理本科新生的入學申請。哈佛希望以這樣的招生方法所錄取的新生組合 “不一定是最強的、但一定是最好的”。而此處所謂最好,并不局限于申請人的學習成績,而是綜合各方面因素后的整體評估。
具體而言,哈佛的招生流程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招生準備開始得很早。每年秋天,哈佛在全國范圍內,從剛進入九年級(相當于中國的高一)的學生中找尋有希望的 “苗子”。次年春天,哈佛從主辦標準化考試PSAT、SAT和ACT的公司購入十余萬份十或十一年級學生的成績單,從中篩選出潛在的招生對象,其中可能包括他們追蹤的 “苗子”。隨后,哈佛通過各種媒介給心儀的學生寄送資料,鼓勵他們申請哈佛。同時,招生人員奔赴全國50個州的100多個城市,通過舉辦招生會、拜訪高中等方式實地考察學生。為使學生群體多元化,哈佛此時會重點關注體育特長生、來自低收入或少數族裔家庭的學生、家里第一代大學生、以及來自邊遠窮困地區(qū)的學生。
第二階段的面試主要由哈佛校友主持。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多名哈佛校友報名擔任面試官,負責面試90%以上的申請人。為確保面試的統(tǒng)一性和公平性,哈佛制定了統(tǒng)一面試問卷,并要求面試官給出推薦意見。在此階段,學校希望從以下四個方面了解申請人:
1) 發(fā)展空間和潛力(growth and potential)
2) 個人興趣和社會活動能力(interest and activities)
3) 個性和資質(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4) 對哈佛社區(qū)的預期貢獻(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Harvard community)
面試結束后,第三階段的評審工作隨即展開(圖3)。每年約有4萬多學生申請哈佛。招生院在評審前先將所有學生的申請材料按各地區(qū)申請人數的多少分成20個備審檔(docket)。將約四十位評審員分成20個小組,每組4-6人。有些評審員會同時擔綱數個小組的評審。
評審員按四個專項的評審標準審閱自己負責的申請材料。即,學習成績(academic)、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體育運動(athletic)和個人資質(personal)。每個專項的分值為1-6分。1分最高,6分最低。為保證評審員的評分公平合理,每個分值的標準都備有具體的評估要素 [9]。審閱后,評審員將各專項的評分和申請人的基本信息錄入初審小結表,經綜合判斷給出總分。
涉及種族事宜,哈佛的做法是:先根據種族將申請人劃分為九大類(表2左),即亞裔、非裔、墨西哥裔、西班牙裔、夏威夷裔、印第安裔、波多黎各裔、白人以及其他族裔。各大類內部,再按申請人的國家或地區(qū)細分。比如,亞裔被細分成10小類 [10] (表2右),分別為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其它東亞國家、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其它東南亞國家。如此細分的目的是為了力求新生群體的多元化。
第四階段是小組推薦。全部卷宗審閱完后,小組開會,決定推薦名單。此階段申請人之間的競爭僅在各小組內展開,類似體育競技中的 “小組賽”。通常只有專項分數或總分達到1或2分者才可能 “出線” 。雖然這個階段種族未被納入考量因素,但討論時所有評審員都看得到申請人的種族歸屬。
“小組賽” 后便進入第五階段的大組表決階段。由于各組的推薦人數往往多于計劃招生的名額,加上政策性和非政策性加分的 “特招生” 因素也在這個階段被納入考量范圍,“小組賽” 的優(yōu)勝者并不一定最后都能被錄取。
特招生來自兩張名單,約占招生總額的30%。其中,各院系領導的關注名單包括體育特長生、邊窮地區(qū)學生、少數族裔學生、家里第一代大學生等需特別關注的群體,以及捐款人子女和哈佛教職員工子女。另一張是所謂Z名單(Z-list),包括哈佛校友子女(legacy)和通過正常程序上不了哈佛的相關人士后代。這兩張名單亦被簡稱為ALDC,即體育特長生(Athletes)、校友子女(Legacy)、院系領導關注名單(Dean and Director’s interest list)和本校員工子女(Children of faculty and staff)。
院系領導關注名單中的少數族裔主要指學生群體中代表性不足的非裔和拉丁裔。亞裔屬于代表性足夠的群體,一般情形下不納入享受政策性特招的少數族裔。但這并不影響亞裔享受其他類別的政策性特招待遇。例如,本案數據顯示,2014-2017年的特招生中,亞裔的錄取率在校友子女類別方面與白人持平;在體育特長生、哈佛教職員工子女等類別則高于白人。尤其在院系領導關注名單中,亞裔學生的錄取率高達47.7%,比白人高近5個百分點(43.1%)。由此看來,至少與白人相比,享受特招政策的亞裔申請人在這幾年間并未受到歧視。
此外,亞裔占新生的比重并沒有因為非裔和拉丁裔新生的增加而減少。自1980到2019年的40年間,亞裔新生占哈佛新生總數的百分比,與亞裔申請人占全體申請人的百分比非常接近,且自1985年后一路領先。同時,盡管亞裔、非裔和拉丁裔的申請人及其新生的占比在過去40年里都呈遞增趨勢,但亞裔的增幅大大高于其他族裔。
哈佛對亞裔錄取人數的增長速度甚至高于亞裔總人口的增長速度。自1980年到2017年,亞裔占全美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了三倍多,從1.5%[12]增至6.1%[13]。此間,亞裔申請人占申請人總數的百分比及亞裔新生占新生總數的百分比則分別增長了四倍多(從4.1%到21.2%)和五倍多(從3.4%到20.6%)。圖4還提供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40年前,亞裔占申請人和哈佛新生總數的比重均不到5%,而非裔達5%以上(圖4咖啡色線)。40年后,亞裔的比重均升至20%以上,大大高于非裔(約10%)。
確定錄取人選后,招生進入第六階段:分四批發(fā)送通知書。即:提前錄取、正常錄取、待定、延后一年錄取。
看了哈佛的招生錄取程序,想必大家已經了解了申請哈佛大學究竟有多難,如果您有更多關于美國留學的相關問題,歡迎在線咨詢托普仕高端留學老師,專注留學12年,來自美國前30名校的師資團隊,為您提供更專業(yè)更權威的留學指導。